THE LATEST INFORMATION
| 资讯中心 |
岁月如歌,砥砺奋进。近70载发展征程,重庆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以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汇聚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强大合力,在教育强国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以砥砺奋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着力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学校党委修订出台7个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明确了校党委、、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学院党委、学院、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党政管理部门支部等的责任清单,健全了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责任清单体系,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建立党建统领“665”工作机制,通过健全“六张报表、六张问题清单、五项机制”,学校党委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学校奋力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着力推进铸魂体系、党建统领体系、严密党的组织体系、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塑体系、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体系、数字党建应用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党建“双创”工作,获批市级及以上“双创”单位13个,新增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6个党组织和16名党员获市级表彰,3人分获重庆市高校首届党组织讲党建和基本功大赛特等奖。
优化调整干部队伍结构,扎实开展干部培训,干部能力素质明显增强。出台《常态化“三服务”工作方案》,有力推动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构建形成“5323”大工作格局,党外代表人士建言建议被采用416项。依托重庆市高校党建咨政中心,发挥干部队伍党建研究和咨政作用。党建带团建“三个一体化”工作机制作用发挥有力,与团市委共建重庆市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团组织获国家级表彰42项、市级表彰68项。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充分挖掘、汇聚思想教育功能要素,融通体制机制,构建起系统运行的“立体式大思政”工作格局。
学校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总抓手,以“三全育人”为总要求,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具体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文化育人”和“心理育人”工作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工作精品项目,2022年学校获批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单位,2023年获批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单位。
大力推进思政育人,参编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思政课本科教材配套用书,主编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程获批重庆市一流教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已有近10万名学生参与由国家教育部门推广的“三维五步五课堂”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大力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与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结对共建。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显著提升,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项,市级示范课程18项。
持续擦亮思政品牌,创新构建“美育+思政+实践”浸润式育人模式,打造13堂艺术思政金课,《嗨!信仰》专题课程2021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2022年获评教育部思政司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编创“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青春”舞台剧,在线万人次。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边疆,学校连续30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10年获评西部计划优秀组织单位。
长期以来,学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本为本”,培养一流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坚持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大力发展新文科建设,初步形成教师教育、文史、经管、艺术、新媒体等5个新文科特色专业群,15个师范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实施“进一退一”专业准入机制,建立新专业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动态调整本科专业。
构建“招生-教学-管理-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本科生一本生源率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人数由2018年的3873人增至7377人,较2018年增长逾90%;打造拔尖人才和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数学学科获市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生物科学和物理学立项校级拔尖人才项目;实施“四类培养路径”“三大课程模块”和“三大协同机制”,立项校级卓越教师2.0计划项目8个。“三三三六”就业工作体系持续发挥作用,获评“2023年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和“就业创业突出集体”。
人才培养成效持续彰显,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金奖、一等奖100余项,实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零的突破。通过自省、自律、自助、自强、自立大学生“五自”教育,学生朋辈互喻、自我教育能力显著提高。连续22年举办“榜样的力量”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涌现市级以上先进学生典型1700余人次。
学科排名持续提升,材料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总量达到4个,总体规模位居市属高校第2;数学学科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实现新跃升,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10%;18个学科获批“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较“十三五”增长28.57%,规模位居市属高校首位。
强化优势学科建设,获批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4个;新增“智慧教育”“教师教育学”“初等教育学”等教育类学科,教育学科特色进一步增强。
不断完善学科结构,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点总量达到43个;新增考古学、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后流动站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重庆师范大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为重点的多个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科研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2020年由重庆师范大学牵头建设的重庆应用数学中心正式获批为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作为重庆市在基础学科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平台,重庆师范大学举全校之力推动中心建设,打造中心科研“特区”。重点聚焦数学与信息科学、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生物医学4个领域,深入开展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研究,在数学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近期,该中心主任杨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最优化问题的人工智能方法”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在《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以专辑形式刊发。
科研项目实现新增长,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团建拓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15项,省部级项目1368项,横向项目1055项。成果方面,发表学术论文5673篇;出版专著135部,获批专利350项。
此外,学校还建成抗战大后方文学研究中心和抗战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建立抗战大后方音乐研究、教学、舞台实践的联动机制,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建成全国唯一的“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
重庆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出台系列人才培引政策,全力打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
加大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引力度,推出引才伯乐奖,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引进和培育人才奖励实施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新增国家级人才10人次,国家级人才由3人增加至12人;新增重庆市英才计划人选等省部级人才124人次,省部级人才由130余人次增加至240余人次;新增正高职称人员121人。
实施“212”人才培育工程,修订出台“博望学者”计划。近年来,遴选资助“博望学者”112人,培引博士383人,鼓励资助87位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博士占比由48%提高至59%。
制定校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推进教师聘任、职称评审等分类分层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持续优化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建立健全人才荣誉制度体系,最优化与控制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坚持高水平开放办学,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朋友圈”稳步扩大。
聚焦对外开放,主动融入重庆在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使命,持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今年3月,重庆师范大学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签署相关教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推进合作办学中促进中俄教育文化领域交流合作。
学校把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对外开放办学的重点方向,依托5个孔子学院,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办学和交流互鉴。如今,孔子学院实现全球五大洲布局,获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文+”国际教育成效显著。推动“双向留学”,培养留学生1854名,留学生获世界大中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师生赴海外交流856人次。
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利用教师教育优势,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目前,重庆师大附属学校已经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名片,对外开放的办学活力不断激发。
重庆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始终秉持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和浸润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持续提升文化引领力,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邓垦、萧楚女等老一辈家红色文化基因,打造“红岩英才故事汇”“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印迹中华行”等主题活动,推出“文物里的党史、歌声里的党史、小说里的党史”等系列专题,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发展各方面,大力培育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创新文化,创演舞蹈诗《红岩红》等主旋律艺术作品。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力宣传王红旭、曹瑾等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大力彰显教师教育文化特色。
培塑校园特色文化,以《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实施学校“名生名师名气”精品文化项目,着力打造“三名”,涵养师生“四气”,激发教职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教育情怀,坚定学生“爱校、成才、跟党走”的志向,汇聚校友“心系重师、关心重师、支持重师”的情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自信和谐的氛围更加浓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对已建成区域绿化景观进行提档升级,美化优化校园环境,持续凸显环境育人功能。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必一运动官网,服务国家和地方重点文化项目,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丛书《复兴文库》编选工作,与重庆市文旅委共建考古文博学院,与巫溪县合作打造巫溪嫁花非遗文创作品,与璧山区大圆祥博物馆联合建设西南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数据库,协助大足区石刻研究院申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未来,重庆师范大学将围绕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全国知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的目标,主动作为、砥砺奋进,全面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