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4005263256

THE LATEST INFORMATION

| 资讯中心 |

海军工程大学必一运动官网_院校信息库_阳光高考

时间:2024-08-25 09:36:44
  

  根据、海军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精神,按照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制定学校教学改革建设发展规划如下。

  十二五以来,学校突出强化教育理念创新,注重狠抓教学改革落地,全面培塑教学队伍能力,实战化教学训练深化推进,为战教战理念牢固树立,信息化教学改革百花齐放,各类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并熟练应用,课程体系逐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更加贴近部队,网络信息资源广泛使用,教法训法创新不断涌现,教学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学员实践锻炼平台大幅拓展,岗位任职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明显。但是,按照军委、海军新时期办学要求,纵观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发展形势,学校教学改革距离育一流海军人才、建一流海军院校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认识还不够深刻,实战化、信息化教学改革还没有完全入脑入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对部队现实需求了解不够、未来发展预估不足。二是教学改革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部分改革方案不够系统全面,有时存在“雷声大、雨点小”“投入多、产出少”现象,有时过于强调短平快,部分改革理念和举措难以落实到具体课程、一线学员。三是教学管理的规范科学还不够实。部分改革举措难以持续稳定的落实,对教学改革实际效果的跟踪问效不够到位,还没有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日常教学组训细节关注不够、举措不多。四是教学条件的建设保障还不够足。实验实习实践基地、平台建设缺乏长效管理,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空间,部分专业教学条件特色、优势不够强,教学协作有待深化,信息化技术手段需要加紧开发利用。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强军思想,根据军委、海军系列指示要求,着眼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院校,对接海军部队作战训练新需求、借鉴军地教学改革新经验、结合学校全面发展新形势,以实战化、信息化教学改革为牵引,坚持创新理念、坚持体系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内涵发展、坚持合力育人,加快推进学校各类教学改革建设,努力培养能打胜仗高素质军事人才。

  ——聚焦能力。细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和质量标准,紧紧围绕海军跨越式发展的领导者、建设者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系统设计,着力突出学员长远发展的知识潜力、作战指挥的领导能力、适应需求的创新实践能力。

  ——强化特色。充分考虑各类改革举措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始终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军队特色、海军特点和海工特质,着力打造符合新时期海军学员实际的精品案例或样板工程,不断完善符合不同专业、课程和不同类别学员需求的个性化方案。

  ——注重继承。充分吸收借鉴学校60多年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做法,及时总结归纳近年来实战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逐步固化有益做法、不断优化改革方案,注重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中期与远期之间的关系。

  ——讲究质量。始终把是否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作为各类教学改革方案的首要考虑因素,突出建设重点,管控改革过程,跟踪落地效果,提高改革方案的执行力和经费投入的精准度,逐步扩大教学改革的受益面和影响力。

  2020年前,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教学内容逐步聚焦作战训练,教学方法有力促进学习质量,教学手段广泛利用现代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更具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实践教学平台更加夯实,联合育人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更加规范,以学员为中心和实战化教学理念在教学末端得到有效落实,打造一批展示海军实力、彰显海工特色的教学改革精品项目。到2025年,教育技术手段更加先进,教学方式方法百花齐放,特色教学改革推陈出新,联教联训联考体系完备,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1.教学理念创新计划。①定期组织教育理论研讨。每隔2-3年组织全校性教育教学理论创新研讨活动,重点突出新时学思想、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战化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运用。②常态化组织研究。依托《海军院校教育》、高教发展动态、教学简报和校内各类平台,经常组织专题征文或经验交流。③组织辅导授课。经常邀请知名专家教授、部队指战员来校授课交流。

  2.顶层设计更新计划。①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军委海军统一部署,推进基础课教学大纲落实,系统编写印发专业教学大纲。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聚焦学员能力素质,2018年前完成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其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印发至每个学员。培轮训班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每年更新。

  3.培养模式革新计划。①创新人才培养。依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磁发射工程等专业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加大本科学员参与学术研究的力度,视情拓展至其他专业。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对导师制的业务指导和绩效管理,实现本科学员全程精准指导。③岗位资格认证。在鱼水雷、导航等专业推行岗位资格认证考核制度,将损管训练考证覆盖到每个本科学员。④教学方法改革。每年组织50个左右教学改革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深化研讨式、参与式、分级式、专题式、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网络在线课程在选修课、自修课中的应用。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加强通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方法改革。

  1.专业评估计划。分类组织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从2018年起,每隔1年组织1次专业评估,主要评估开班5年以上的本科专业、生长军官任职培训专业,争取在2025年前评估一轮。评估结论为优秀专业补助建设经费5万元。

  2.新开专业建设计划。成立新开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围绕新开专业招生论证、队伍培养、条件建设等进行系统设计,组织新开本科专业基本能力评估。2020年前,向每个新开本科专业至少投入3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条件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重点向新开专业倾斜。

  3.重点专业建设计划。结合军委“双重”和海军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项目,2025年前争取遴选20个左右学科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每个学科专业投入70-100万元左右,提高相关学科专业在军内外的影响力。

  4.精品期班建设计划。遴选现职干部培(轮)训专业班次,重点围绕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建设,2020年前建成5个,2025年前建设15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精品班次,每个期班投入30-50万元建设经费。

  1.课程内容更新计划。2018年年底前,完成各类课程标准或课程实施计划的编写工作。每年引进部队作战训练成果30项以上。建立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更新机制,每年更新各类教材讲义100部(个)以上必一运动官网。

  2.课程评估计划。采取隔年评价方式,重点针对生长军官学员、士官学员培训所涉及的各类基础课程、主干课程进行重点评估,争取在2025年前评估一遍,评估结论为优秀课程补助建设经费1万元。

  3.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采取隔年组织立项建设方式,主要遴选部分优势特色课程、主干课程、在线课程、视频公开课程,争取在2020年前再建设40门,2025年前再建设80门学校精品课程,每门课程资助建设经费3-5万元。探索开发跨学科课程,丰富和创新课程形式。

  4.精品教材建设计划。按年度、分批次开展教材编写立项建设,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和智能化手段建设立体化教材,不断优化教材体系。开展学校“百部精品教材”评选和立项建设工作,力争2020年前,公开出版优质教材100部,积极争取军队级国家级教材立项数量。

  5.信息资源建设计划。开展学校精品在线门左右学校精品在线门左右海军精品在线门左右国家、军队精品在线课程。开展战例库资源建设,争取2020年前完成20个,2025年前完成80个典型战例资源建设,每个战例投入经费5万元,逐步提高战例教学在现职干部任职教育班次中的教学比重。

  1.多样化考核方式推广计划。结合不同类课程实际论证考核方式改革,积极推广答辩式考核、开卷考核、网络考核、实操性考核、竞赛性考核等多种形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改革阅卷方式,试点推行网络阅卷。

  2.想定作业建设计划。加强想定建设,并以此牵引实战化教学内容改革,2020年前完成5个,2025年前完成20个想定建设,并在任职教育班次中开展教学应用,每个想定建设投入资助经费10万元。

  3.试题库试卷库建设计划。按照补充、更新、拓展等方式,分类完善试题库试卷库建设,争取在2020年前建成程100个试题库、400个试卷库。

  1.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出台《学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施办法》,规范基地建设流程,丰富基地建设方式,落实基地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基地在支持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现有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基础上,3年内再遴选建设20个左右教学实习基地,强化体系配套、强化合力育人、强化效益提升。

  2.海军院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协作组建设计划。着眼院校教学应用,牵头打造海军院校教学信息平台,协同开展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实施。遴选个别公共基础课、海军职业核心课程,通过在线直播形式,借助沉浸式教室,为全海军院校学员开展授课试点。通过举办论坛、组织研讨、开展征文等活动,深入研究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应用。

  3.联合教学实施计划。依托“恒网”“雷霆”等综合演练或现地教学,结合海军年度联教联训计划,加强与部队、兄弟院校在部分课程教学、综合演练等方面的合作教学。搭建学校的联教联训信息发布平台,并将平台在学校网站上进行链接。

  4.学员联考改进计划。按照海军毕业联考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组织实施办法,拟制《海军工程大学毕业联考组织实施办法》。明确联考科目训练的责任主体和组训周期,通过选拔和培训,逐步建立各学员管理单位训练骨干机制,由学员大队定期组织摸底测试,实现分级训考,注重提升学员军事基础素质整体水平。

  1.创新素质培养计划。倡导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条件、激励创新成果,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依托各类创新竞赛,每年组织4000名以上学员参加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力争在竞赛级别、领域和成绩上有新的突破,力争最高奖项突破90项。充分发挥创客空间和实践俱乐部功能,继续开展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优化实践俱乐部内部管理机制,2020年前,力争遴选建设第四、五批学员创新实践俱乐部,使俱乐部总数达到40个,涵盖了军事、体育、人文、艺术、武术、学术等类型,学校每年支持建设经费200万元。常态开展计算机文化节、物理创新实践、电子科技创新月等品牌活动。

  2.领导力培养计划。深入研究学员领导力内涵要义,完善本科学员全期领导力培养计划。每年组织高年级学员开展军事指挥与管理实践活动。健全完善各级兼职骨干组织。充分利用学员课前准备、自主学训时间,通过在线教育、常态宣贯、点滴积累方式,加强学员法律法规、海军礼仪等素质培养。

  3.荣誉激励机制完善计划。2020年前完善修订《校级奖学金》、《盖凡奖学金》、《何瑞龙奖学金》、《航海奖学金》等政策制度,每年组织各类奖学金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表彰学习和竞赛成绩优秀个人、学风优良专业和学员队。

  4.选送交流计划。每年选送5名二年级学员赴清华大学交流学习2年;坚持与军种工程大学开展交换培养活动。试点选送部分学员赴武汉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争取遴选更多学员参加出访交流、随外舰训练或演习演练、外事活动。

  5.军事项目竞赛计划。定期组织“联合精英”军事项目竞赛、定向越野比赛、军事项目运动会等竞赛活动。赴校外组队参加土耳其国际航海技能竞赛、“海峡勇士”“强军杯”“精武杯”等竞赛活动。指定组训单位和竞赛负责人,制定竞赛规程和组织实施办法,细化安全预案和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明确在校外训练及竞赛的保障方式。

  1.生源基地建设计划。加强和拓展学校生源基地建设,力争在2020年前建设150所生源基地,充分发挥生源基地辐射作用。密切与生源基地沟通协调,邀请师生参加海军夏令营、毕业典礼、校庆日、校园开放日等活动,为生源基地开展国防动员教育。定期组织与生源基地交流互访活动。

  2.招生宣传改进计划。建立招生宣传俱乐部,拍摄招生宣传片,印发招生宣传手册和海报,制作纪念牌,全年常态化在全国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加大赴地方重点中学入校宣传力度,力争每年覆盖400所学校。

  3.宣传渠道拓展计划。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宣传资源,如:网络、电视、报纸、公众号、自媒体、微电影等方式手段,不断拓展宣传渠道,调动学校各种资源广泛参与招生宣传工作。

  1.《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计划。2020年前建设完成《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大数据应用平台》,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全期实时数据画像。

  2.教学监察(督导)机制优化计划。完善两级督导机制,构建校、院(系)协调统一,领导、专家、学员共同监督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督导模式由督导基本教学制度落实向引领学校教学改革转变,每季度组织教学质量情况分析,每学年组织课堂教学授课质量奖评选,定期培育优秀教学典型,督导职能拓展到教、学、管、保的教学工作全域。

  3.毕业学员质量跟踪计划。健全毕业学员培养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专业院系定期开展毕业学员成长情况专项调研,学校3-5年组织一次全面分析。

  4.学员全期综合素质考评计划。全面改革学员综合素质考核方式,2020年前,正式出台《生长军官综合素质全期考核办法》,从2020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引入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可行的全程淘汰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在德、智、军、体等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计划。全面升级现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配套开发“智能排课系统”,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教学管理全过程信息化。试点推行专业课程、实验课主要由专业院系自主安排,加快推进实验课程全时预约、自主实验、随时考核。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加强对教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催化工程抓紧抓实,建立完善专人负责、阶段总结、专项研讨、定期通报机制。教务处是全校教学改革工作的牵头单位。

  (二)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各类教学改革建设活动,各单位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争取军委、海军专项支持。

  (三)加紧完善制度。各单位要及时总结教育教学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建立完善改革方案拟制、改革过程管理、改革效果评估机制,逐步形成覆盖面较宽、操作性较强系列制度,确保教学改革工作加快实施、科学推进。电影《夏令营女孩》夏令营活动安排方案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电话:4005263256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24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浙ICP备8877990107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