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TEST INFORMATION
| 资讯中心 |
户外团建活动方案拓展训练有哪些“在大自然环境中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表达的形式走进孩子内心,真正点亮孩子的‘心灯’,这是以往多少次的谈话交流都达不到的效果。”7月22日,重庆市第七中学校足球教练吕英东来到沙坪坝区萤火谷文创农场,开启了第二次“心灵成长社”亲子之旅。1年前,他和儿子参加了该活动的父亲节专场后,便向主办方团沙坪坝区委的12355青少年服务站提议,专门为学校足球特长班的学生策划一场户外预防型心灵成长社团活动。
自2020年起,团重庆市委连续3年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覆盖10.86万人次,发现有27.7%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呈现出心理障碍多样化、程度明显化、年龄低龄化的态势。
“‘治未病’‘治已病’同步推进,持续陪伴孩子在心里种花,点亮孩子的心灯,并争当发挥主导作用的掌灯人。”团重庆市委廖传锦介绍,团市委创新实施“心灵成长社”项目,通过整合培育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含心理咨询师)队伍,创设一整套特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像萤火谷一样的户外实践园,在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整个工作链条中争当整合和配置资源的桥梁枢纽,让心理咨询“去标签化”的同时,为孩子打造阳光下的心理疗愈,赋予青少年更为持久的心灵成长力。
7月14日,渝中区金马小学、石油路小学“心灵成长社”活动现场,孩子们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通过绘画涂色、手偶创作等形式,解析、分享了内心的“情绪小怪兽”。
“很多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因害怕被同学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不敢也不会去心理咨询室寻求老师帮助,很多地方的心理咨询室因此成了摆设。”团重庆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李莉华认为,创设“去标签化”的心理咨询场景,才能让前端心理健康服务线年,团重庆市委策划实施了“去标签化”的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活动项目——“心灵成长社”,李莉华便是创始人之一。该项目以每一个孩子无差别化参与的校园社团形式,20-25人一组,设置绘画涂鸦、心理游戏、舞台戏剧等表达性艺术活动,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心理课程融入艺术表达,活动结合学生现实情况,设置了连贯的系统课程,巧妙地为参与活动中的那些羞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孩子、或有问题而不自知的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信任的环境,“说”出那些未曾显露的情绪,让潜藏的心理问题外露。
“有个孩子是老师、家长、同学眼里的乖孩子,主动报名了心灵成长社团活动。她现场画了一幅画,有大面积的暖色调,但在最下面有很多黑色的石头,她说那里藏了很多没有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大足中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大足区12355青少年服务站志愿者何琴介绍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心灵成长社”的“去标签化”还体现在通过心理兴趣活动,陪伴孩子撕掉标签,提升心灵弹性、积累心理资本。
今年6月起,何琴每周四晚6-7点都会在大足区双桥中学开展“心灵成长社”活动。根据MHT心理量表测评结果,设置了学生反映最多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业压力两个主题兴趣社团。
“即使是班主任推荐来的,或是被同学贴上厌学、多动、不友好等标签的孩子,我们也会告诉他们是随机挑选的,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参与的心理压力。”何琴表示,社团里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既包括心理存在一定负面情绪的孩子,也包括心理测评结果非常好的孩子,6次课程后进行了一次MHT心理量表测评,在厌学等细分项目上,数据有很明显的好转变化,“各方反馈表明,来自同学、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少了,不是个有标签的特殊体了”。
团重庆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林森介绍,通过与学校、社区的主动链接,团市委创设的“心灵成长社”目前已覆盖全市40个区县的282所学校和287个青少年活中心、村(社区)等校外教育场所,今年暑期还创新融入“三下乡”“暑期公益托管班”等品牌活动。
“不同于传统户外研学活动和密闭空间的心理咨询,我们以生命教育等心理健康理论为支撑,在阳光下进行心理疗愈。”7月22日,结束了一整天的“心灵成长社”活动后,团沙坪坝区委12355青少年服务站负责人刘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心理咨询不仅要“去标签化”,更要户外化。
沙坪坝区是红岩精神重要发祥地,也是重庆市科教文化大区。团沙坪坝区委创新阵地理念,拓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空间,将萤火谷文创农场等本地旅游景点、青少年活动场馆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场景,以更加开放的空间形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据刘君介绍,为了让足球特长生和家长们尽可能在萤火谷大自然环境中感悟、表达内心情绪,“心灵成长社”活动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
破冰环节,家长和孩子根据音乐和手势进行操,并分别扮演大树、松鼠、流浪松鼠,互相体验家长、孩子的家庭角色,增加彼此的情感联系。
“我们还设置了篝火晚会,亲子舞蹈、合唱、运球等趣味小游戏,在温馨的氛围中消化、实践一天的心灵成长课程。”作为活动主要负责人之一,团沙坪坝区委12355青少年服务站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潘松告诉记者,与室内封闭环境一对一交流相比,户外进行群体心灵成长活动更能激发亲子表达欲,心理咨询效果更好。
国家心理咨询师、团重庆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樊颖杰也表示,有别于普通的研学活动,户外心理健康活动包含了许多专业化的心理课程设计,结合实践园的中华传统文化、红色人物等文化故事,激励青少年,让孩子心里的“花”在阳光下绽放。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精神中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孝义廉”,一代代石刻人的事迹也生动展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定信念。
“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文化资源。”大足区委罗晓春表示,2022年以来,大足石刻景区及数字展示中心被列为青少年心灵成长实践园基地之一,青少年可通过手工雕刻等艺术活动纾解未曾表达、未被倾听的想法,培育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他本人也多次担任讲解员,陪孩子们学习石刻精神,并使之成为抵御“不开心”的心灵动力。
团荣昌区委在团市委指导下,于安富街道鸦屿山风景区内打造了荣昌陶青少年实训基地,该区12355青少年服务站分站点也设于此。走进基地,记者看到陈列架上摆放着具象表达学生情绪、人际关系的陶泥作品。在荣昌陶廉文化长廊青少年廉洁教育基地也设置了不同主题的陶艺心灵课程活动,青少年在捏塑、制作陶器过程中感悟陶文化,表达、排解内心潜在的负面情绪,提升正面心理硬力。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打造“萤火谷心灵驿站”等17个市级示范“实践园”和72个区县级“实践园”,配套开发“十八梯善行记”等特色实践课程和项目,为更多青少年打造越来越多的阳光下的心理疗愈场景。
团重庆市委12355服务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倾向后,其发展轨迹实际上是一个十字路口。如果得不到任何正向救助,一条路最终通向的是显性心理疾病。重庆团组织从“治未病”理念出发,通过“去标签化”的心理咨询和普惠的阳光疗愈,给孩子们铺就的是一条通向心理问题消解的阳光大道。
今年高考前的几个月,小田(化名)的母亲和姐姐皆因抑郁症而轻生,父亲在她孩童时代便意外去世,巨大的家庭变故打击之下,小田出现了严重的抑郁情绪和念头。
“辖区派出所在办案过程中了解到小田的家庭情况,立马和学校、社区对接联系,帮助处理丧事和确立监护人,学校迅速对接日常联系最紧密的团大足区委12355青少年服务站,合力挽救这个孩子。”12355心理咨询志愿者何琴第一次见到小田时,她整个人蔫蔫的,提起家人便痛哭不止,戒备心很重,还在网络上搜索了各类方式。
何琴首先通过危机干预心理疗法,获得小田的信任。在每次心理咨询后,还会及时调整下一次咨询方向,逐渐突破心理防线。同时,她还对接医院精神科医生,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双管齐下”,将轻生风险稳步降低。今年6月,小田在收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第一时间告诉了何琴。
何琴拯救小田的案例,展示了一个完整的重庆市面向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链条。出现在工作流程中的,有学校、社区、医院、团组织、相关政府机构等,大家一起联动,共同产生“拯救”的力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必一运动官网,在这个高效运转的工作链条中,共青团一头链接政府各部门和各类相关社会组织,一头链接心理健康服务的主阵地学校(少数症状严重者转诊医院)和社区,在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中发挥了桥梁枢纽作用。
2014年,何琴以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身份,加入大足区心理学协会,一同加入的还有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以及来自公检法司系统中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2018年,协会的这批专业力量通过团组织负责的政府购买项目,加入到了团大足区委12355服务站,何琴也由此成为一名工作覆盖全区越来越多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志愿者。
与何琴经历相似。2021年,李莉华以执业心理咨询师身份加入团重庆市委12355服务台,参与“心灵成长社”项目进校园的设计与实施。她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各级共青团和所属12355服务站点像一张紧密连接的网,上面的一个个触点可快速链接学校、教育、医院等单位,“一个项目活动可以很快在各地铺开、实践”。
李莉华描述的场景在荣昌区青少年宫一块几乎覆盖整面墙壁的展板上得以直观体现。今年,荣昌区政府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列为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展板上清晰记录了区教委、团区委、区卫健委、区妇联、司法局、区民政局、区科协、区进修校以及各中小学校的17个具体目标任务和进展情况。
记者看到,17个具体目标任务中,团荣昌区委几乎是每一项的“责任单位”,由其牵头的任务有6个。在开办23个“心灵成长社”这一目标任务栏,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分别为团区委、区教委,“完成情况”栏内写着:已完成第一批次10所“心灵成长社”建设。
“确定目标任务后,团组织纵向推进,横向联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打破了各部门工作壁垒,集中力量办大事。”团荣昌区委吴永胜表示,团组织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最不可或缺的“掌灯人”的角色。
林森告诉记者,经团市委招募、培训,如今全市247个社区12355服务点保持日常稳定联系1名志愿者,志愿者总人数达937名,来自心理、社工、教育、法律、医学等领域。
就在7月底,来自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60名心理学、社工学专业学生,在结束由团重庆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组织的心理团辅教育培训后,陆续奔赴荣昌、开州、潼南等地,开展“三下乡+心灵成长社”活动,在暑期实践中为乡村儿童带去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并同步培养心理健康志愿者。渝中区、沙坪坝区、江津区、秀山县等则将“心灵成长社”活动融入青少年公益托管班,设计专业化的心灵成长课程,为孩子带来一场快乐心灵之旅。